(资料图)
看大清宫廷电视剧,就会发现慈禧老佛爷会时常把玩一种像抓手一样的玉制品。没错,这就是一种名为如意的吉祥物。说起“如意”二字,不免使人想起吉祥如意,万事如意等吉祥的词汇,那么古代流传下来的如意,真的只是一种用于把玩观赏、代表吉祥的工艺品吗?
其实“如意”一词真的来源于“尽如人意”。如意最初起源,说出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,它来源于“搔杖”,说通俗一点就是用来挠痒痒的,挠过痒痒之后就会觉得身体舒坦,一切尽如人意。现在想想古代达官显贵拿着一柄用来挠痒痒的如意每日把玩,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置信。
如意既然起源于挠痒痒的工具,那么肯定就保留着挠痒痒的功用。事实也是这样的,如意头部多为手指状,长约一尺有余,但也有云朵形、心形和灵芝形,这或许是如意在演变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喜好而重新设计的。
民间广为流传的如意材质也不一,包括骨、兽角、玉、石、竹、珊瑚及金属材料等等。古人洗澡不是很方便,所以身上经常会觉得瘙痒,于是如意这样的东西,恰好起到解痒的作用,拿在手里也比较风雅,所以就广为流传。
在汉魏之时,有一种名为“阿娜律”的佛教用品,形状和如意相似,僧人用来抄写经文,以便于在诵经之时观看。久而久之,人们就将僧人手持的和俗人手持的结合起来,做成了一件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工艺品。
而到了明清以后,如意的材质变得越来越名贵,诸如金、银、玉、玛瑙。做工也变得极为考究,各种雕工形式使得它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所以此时的如意,大多用于皇室,比如皇帝大婚时大臣的贺礼,皇帝赏赐给嫔妃或者大臣的礼物。
此时的如意已经褪去了它原来的功用,也不再是那样一件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物品。当各种技艺融于一身时,它的价值也与日俱增。古人最看重的就是祥瑞,而如意这件器物的名字就已经让他们感觉到舒服了,再加上其他一些雕饰,如意就变得令人高不可攀了。
由此一来,宫廷之中的如意和民间的如意就有天壤之别了。不管是材质还是做工,宫廷之中的如意才是稀世珍宝。久而久之,人们已经忘记了它原来的功用,只把它当作一种工艺品,一种富贵祥和的象征。
提起如意,就不得不说一位铁骨铮铮的忠臣良相,他就是明朝东林党人的首领之一赵南星。他痛恨朝廷腐败,奸党横行,所以在75岁时亲自命令工匠制造了几柄铁如意,并将它们分发给自己的学生,让他们痛击奸佞小人。如此的嫉恶如仇,敢作敢为,赵南星不愧为一代贤臣,他的名字也如这柄铁如意一样万古长存。
最初于挠痒痒的如意,逐渐演变成了令人高不可攀的富贵吉祥之物,令人叹惋!一位忠诚良相,一柄富贵如意,为我们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渐变史。今天的历史故事就分享到这了,欢迎大家点赞关注,小蛀虫继续去啃书了!
关键词: